邓拓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 2018-06-05 09:25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邓拓(1912-1966)初名旭初,学名子健,笔名左海、殷洲、马南邨等,闽县(今福州)人。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邓拓一生勤于笔耕,他的杂文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富有寓意;不仅如此,他在历史研究、文物鉴赏、诗词、书法等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先后担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北京市委宣传部长、《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44年主持编辑出版第一卷《毛泽东选集》。

 
    1912年,邓拓出生在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邓仪中是清光绪二十九年最后一科举人,民国成立后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养活一家九口。其父以严正著称,从小便教诲子女须为人正直,并规定子女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院,然后作晨课——背诵古诗、文及练习书法。
    1919年,邓拓进入闽侯县立第一小学,学名邓子健。此时“五四”运动之风气未泯,学校不断举行罢课、游行、抵制日货以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给了年幼的邓拓很大的冲击。他开始大量阅读家中藏书,包括古典文学名著以及当时进步书报。进入初中后,邓拓就经常与同学到乌石山图书馆读书、写作,或讨论时政。
    1926年,革命形势高涨,共青团和中共地下组织在福州建立,让邓拓接触到《新青年》、《新潮》等刊物,这些带着先进思想的书籍成了邓拓的启蒙老师。两年后,邓拓与同学组织“野草社”,出版了自编自印的《野草》,并在《国民时报》上写时事评论文章,迈出了他写作生涯的第一步。
撰写历史专著《中国救荒史》
    1929年,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次年冬,参加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不久后在法南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丁炳根。入党后,邓拓一面在大学读书,一面从事工人运动。先后担任过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区党团书记、中共法南区委宣传干事、部长和南市工委书记等职,在南市区秘密从事工运活动。在革命运动中,邓拓不幸被捕,饱受牢狱之灾的同时,还患上了肺炎。后由其父保释出狱。
    1934年春,邓拓再次来到上海,转入河南大学社会经济系续学。在校两年多,致力于研究社会历史,又以笔名邓云特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停滞的考察》、《论中国经济发展时中的奴隶制问题》等七篇有关经济历史学问题的论文,对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时分期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邓拓还于1937年动笔撰写历史专著《中国救荒史》。这部书长达二十五万字,详尽论述中国灾荒的成因和救荒运动的历史。并指出“从灾荒的发生,带根本性的原因无不在于统治阶级的苛敛”。该书于同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列为中国历史研究专著,此时,邓拓才二十五岁。
游击战中的《晋察冀日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邓拓毅然放弃了多年从事的历史研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在中共晋察冀地区先后担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在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邓拓率领着一支年轻的新闻队伍,出生入死,转战在太行山一带,大家一手握笔,一手拿枪,在游击战争中坚持办报。这支新闻队伍,只要在一个地方能停留十多个小时,就迅速摆开机器,收发电报,编写稿子。突击排字、印报。十年间,晋察冀日报发表的很多社论和专论都是出于邓拓的手笔。
    1942年7月1日,邓拓为《晋察冀日报》撰写了题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的社论,高度评价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这是党的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论著之一。1944年5月,邓拓主持编辑出版了五卷本的《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这是我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的选集。
就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1949年秋,邓拓受中央委托出任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社长。同年受聘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邓拓在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期间,使《人民日报》真正成为党中央的喉舌和联系群众的桥梁。他十分重视报纸的评论工作。1949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和评论每月平均不到八篇,到了1951年,全年仅社论就发表了二百零八篇。邓拓努力培养青年编辑学写社论、专论,除此之外,邓拓还十分注重报社与群众的联系,他曾说:“编辑部的工作重点应在报社之外,不应在报社之内,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把千根线索伸展到群众中去!”
    尽管身居要职,但邓拓始终坚持着自己廉洁的作风。一位曾经和邓拓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就举了两个例子。
    1957年末,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前往四川采访。为了了解宗教界方面的情况,他在成都专程访问了一所著名的佛教寺院,方丈让徒弟摆上花生、松子、红枣等干果,招待客人。邓拓和方丈谈得很好。临别时,邓拓让随员拿出他的10元钱,付给寺院。陪同前往的成都市文化局一位干部上前阻止说,按照规定,这类费用由他们单位报销,邓拓坚决不同意,最后还是由他个人付了钱。
    另一个例子是说到,作为书法家的邓拓,外出常遇到有人向他索求墨宝。一天,四川日报一位领导干部请邓拓为他题写张条幅。他答应了,但手头没有纸笔。随行人员告诉身边的人民日报记者站同志,明天请他们顺便带些纸笔来。邓拓听了立即制止道:“我个人送给同志们的字,怎能用公家的纸笔?”第二天,邓拓外出路过一家文具店时,自己掏钱买了纸、笔和墨等。
    邓拓的生活简朴,艰苦奋斗一生,尽管身患腰疼的痼疾,不能弯腰伏案写作。仍坚持背上穿了一副钢背心,日日夜夜都是挺直地坐著。正是由于他的以身作则,全社同志上下一心,紧紧团结在一起,全力办好《人民日报》。1956年,在邓拓的主持下,《人民日报》进行了全新的改版,由六个版增加到八个版。他要求改革后的报纸要多反映现实生活,多报道工农战线的成绩和建设者们的战斗生活。这是解放以来党报新闻改革的第一次重要尝试。可惜的是,次年整风运动开始后,邓拓被诬陷为“书生办报”、“死人办报”等罪责,调离《人民日报》社。满怀伤感的邓拓,写下《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的七言律诗:
    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后记 >>>
    离开报社后的邓拓仍坚持创作,应《北京晚报》之约,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一起,在《前线》杂志开辟了《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他的杂文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富有寓意。撰写杂文的同时,邓拓还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收集大量文书、契约,以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重要历史论文《从万历到乾隆——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论证》;1959年再次出版了他的历史论文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邓拓与吴晗、廖沫沙等人成为捍卫真理的第一批牺牲者,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而逝,时年五十四岁。
( 本报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