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易发食源性疾病 健康吃烧烤需要注意什么

来源:闽侯县 发布时间: 2022-07-12 17:39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适合各种致病微生物繁殖,食物易腐败,是食源性疾病易发、高发季节,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陆续增多,特别是烧烤食品,如果烤制时间短,中心温度可能达不到杀菌的温度,容易导致进食者感染消化道疾病、寄生虫病和人蓄共患病。那如何健康吃烧烤?吃烧烤应注意什么? 

  

食物贮存不当或未充分加热、未烧熟煮透,或生熟交叉污染,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应将食物烧熟煮透后食用。烧烤的食材多是肉类和海鲜类,若要追求鲜嫩的口感,势必放弃充足的加热时间,这给一些致病微生物,比如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等创造了感染人体的机会。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高温烧烤时还会产生致癌物质杂环胺,烧烤的烟中会含有致癌物苯并芘。另外,烧烤食品普遍口味偏重,还有个别不法摊贩为了降低成本以次充好,这些都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吃烧烤食物特别要引起注意。 

健康吃烧烤的“三项原则”  

烧烤不宜多吃,一方面,烧烤环境会产生致癌的气体和物质,对人体内脏器官造成损伤;另一方面,肉类在高温下会发生聚合反应,产生苯并芘等高度致癌物质。那么,怎么样吃烧烤才能更尽兴、更健康呢? 

NO.1 

烤肉搭配蔬菜、淀粉食物一起吃 

新鲜的绿叶菜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吃烧烤时配以蔬菜能增加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避免便秘等现象的发生。 

另外,还可以搭配含有淀粉的食物,比如:土豆。能让进食者营养摄入更均衡,还可以增加肠道内的膳食纤维,起到清肠的作用。 

NO.2 

肉类一定要烤熟 

没烤熟的肉类,可能会残留致病菌、寄生虫的虫卵。特别是海鲜类食物,烤不熟就难以杀灭其中的有害细菌。 

NO.3 

每月吃烧烤不超过两次 

烧烤类食物所含的脂肪和热量都较高,对于健康人群建议一个月吃两次即可,每次最多5~10 串(视肉串大小而定),并注意控制其它主食的摄入。 

哪些人群不易吃烧烤? 

烧烤是广受欢迎的美食,但这类食物不太适合心脏病人。烧烤不光破坏肉质的营养素,还会产生致癌物质,加重心脏病,危害健康。高温烧烤的食物会产生一种称为“晚期糖化终产物”的化合物,它会减小细胞弹性,并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心脏病人若要吃肉,选择蒸煮类型的肉类更为健康,熏烤油炸的肉类则要尽量避免。高血脂病人需要避免高脂食物,如果食材是瘦肉,可以少量食用。食物经过烧烤,水分流失很大,造成口感干涩,因此人们习惯在烧烤过程中给食物刷上酱料,以增加湿润度、改善味道。一定注意不能刷得过多,否则会摄入更多的盐分。另外,如下这些人群尽量选择不吃烧烤。 

消化性溃疡患者不易吃烧烤 

烤串虽然好吃,但是它甘温大热,食用过多会促使一些病灶发展,加重病情。高盐、重油、辛辣的烧烤美食会刺激胃里的伤口。 

痛风患者不易吃烧烤 

烧烤时常见的海鲜及水产品,尤其是花蛤、扇贝、小龙虾以及动物内脏 诸如肝、肾、脑等,都属于高嘌呤食物。高尿酸血症患者一旦大量摄入,体内的尿酸值在短期内迅速上升,从而诱发痛风。 

肥胖和【三高】人群不易吃烧烤 

烧烤类多为脂肪含量高的食材,又会刷上大量油来烤制。正常人常吃都很容易引起脂肪堆积,若”三高“人群,就更不宜吃了。 

五项注意,远离吃“烧烤”引发的食源性疾病 

烧烤不能烤太久 

食物烤制过程中,由于温度高、时间久,会使维生素、蛋白质加快分解,以至于营养丢失。瘦肉中的蛋白质被烤焦烤黑,会变成强致癌物。所以,烧焦的食物一定不能吃。 

不少烧烤店的吃法是把肉类放在箅子上烤,箅子上会沾上烧焦的食材残渣。这就需要提醒服务员经常更换箅子。 

明火烧烤不宜多食 

明火烧烤时,会产生400多种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因此,烧烤时最好包裹一层锡纸,避免过多含致癌物的烟雾进入食物中。除此之外,还要选择正确的烧烤方式,如电烤、铁板烧等。 

放调料适可而止 

很多人觉得在吃烧烤时,要配上大量调味料才够爽。其结果可能就会造成牙龈出血、口腔溃疡、胃黏膜损伤、脸上长痘痘! 

研究发现,用大蒜汁来腌制烧烤食物尤其是肉类,可以减少烧烤时致癌物的释放。而且生吃大蒜汁还有杀菌的作用,夏季适量多吃也有好处。 

少吃肥肉 

实际上,烧烤的肉类越肥,脂肪越多,产生的致癌物就越多。而烤焦的肉皮所含致癌物高于肉质。 

啤酒烤肉要适量 

一次摄入肉类、啤酒过多,会使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增大。另外,烤肉串和啤酒都属于高嘌呤食物,大量摄入,会明显增加患痛风的几率。 

肉类食物在被熏烤的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如果同时再摄入啤酒等酒类,会增加人体对这些致癌物质的吸收。 

肉类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而花生、毛豆的脂肪含量甚至高于某些肉类,这几者组合会使得饮食中脂肪含量更高,对健康非常不利。 

综合整理自疾控中心、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