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闽侯县上街镇美岐村的林大姐,对县域医共体建设带来的便利赞不绝口。
这一变化背后,离不开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黄鸣清是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第十一届闽侯县政协委员。他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依托政协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深入闽侯县医共体建设工作,细致调研、精准剖析,积极建言献策,为闽侯医共体建设贡献力量。
如何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成为闽侯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黄鸣清在闽侯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推进闽侯县医共体建设的几条建议》的提案。
提案中,黄鸣清从提升群众对医共体政策的知晓率、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倡议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以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收到黄鸣清委员的提案后,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指定由卫健局具体落实该提案。
整合资源 构建医共新格局
闽侯县积极推动医疗体系互联互通,组建了以县总医院和县人民医院为核心的两大医共体,打破以往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医疗资源和人才队伍的优化配置。
在闽侯县总医院,医生正熟练地操作着“福州市全民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该平台已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检查项目结果的信息互认——加入平台的医院均可实现报告的互通互认,有效避免重复检查。
“乡镇卫生院医生开具检查单,患者无需再奔波到县级医院排队挂号,可以直接前往指定地点,由县级医院完成拍片、抽血检查,既能享受县级服务品质,又能按乡级标准付费。”闽侯县总医院医生边操作边向记者介绍,闽侯县充分利用信息化载体,整合县总医院在影像、心电、检验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推出“乡开单,县拍片”“乡拍片,县诊断”“乡开单,县检验”服务,极大提升了群众看病效率,让群众就医更加省钱、省时、省事、省心。
筑巢引凤 强化人才新支撑
作为教育工作者,黄鸣清深知大学城的区位优势,强调要充分发挥“公开招聘+校园招聘”的双轨机制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闽侯县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成果初显,2025年已招聘编内卫技人员27名、编外卫技人员43名(含硕士及以上12名),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闽侯县积极推动高水平专家资源下沉。多家基层医疗机构主动与省内外知名医院专家签订柔性引进协议,为基层医疗注入新动力。
县总医院还深化与省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今年1月,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4月,邀请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孟舒坐诊……通过全方位合作,选派专家管理、入驻名医工作室,新增专科、扩容病区,实现医疗技术突破。
今年9月,县人民医院总部以及祥谦分院还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签约,设立黄尧肝胆外科、陈绍勤胃肠外科、林绍峰胸外科等多个专科名医工作室。
此外,闽侯县总医院上街分院新门诊大楼计划于10月投用。闽侯县还积极探索远程医疗协作等新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政策护航 政府办医谱新篇
群众有呼声,政府有回应。闽侯县坚持政府办医导向,多措并举,成效显著。一方面,闽侯县实行药品零差率政策后,将基层及综合医院基本药物补助资金用于弥补医疗机构因该政策导致的收入减收,把财政补助部分列入政策性亏损补助并纳入年初预算,构建长效财政补助机制。另一方面,县总医院是福州县(市)区第一家通过卒中、胸痛、创伤、呼吸四大中心省级及国家级认证的医院。闽侯县设立县域医共体能力提升专项资金,用于助力该“四大中心”的建设。
在重症急救方面,闽侯实施县总医院急救中心病房提升改造,通过内部功能优化、购置先进的智能化设施设备和急诊医疗设备,进一步提升医院急诊水平。同时,设立启用大湖、鸿尾院前急救分中心,增强山区群众的院前急救服务保障。
“目前,闽侯县已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黄鸣清表示,未来将继续履行委员职责,围绕民生关切建言献策,为闽侯县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