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的到来,同学们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网络活动也相应增多。然而,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中小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为了保障大家的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我们特别发出以下温馨提示:
一、学生被骗案例大曝光
案例1:11岁的小李在家刷短视频时,收到陌生账号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对方穿着“警服”,出示了模糊的“警官证”,声称小李涉嫌泄露明星隐私,全家都要被抓。小李吓得发抖,偷偷用妈妈手机按对方指示操作,最终转账12343元。直到妈妈发现银行卡异常,才意识到孩子被骗。
案例2:李某(11岁)在网上搜索其喜欢的明星,并添加了明星的助理为好友。对方让李某给某公益转账后,又称其是未成年人导致公司账号冻结,要追究其责任。李某按对方指导操作,通过其舅妈的云闪付给某商城转账,被骗33035元。
案例3:李某(13岁)在玩手机时,从某直播上看到可以免费领某游戏皮肤的视频,就添加了对方的QQ群。群内有人发微信二维码,称添加微信可以领取游戏皮肤,李某又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号,开始和对方微信视频,对方通过视频指导其用手机使用微信扫码支付28笔款项,导致被诈骗3106元。
二、认清常见诈骗类型
网络游戏虚假交易诈骗:诈骗分子利用学生对游戏的喜爱,发布“低价售卖游戏账号、装备”“代练升级”“充值返利”等虚假信息,诱导学生通过私下转账、扫码支付等方式交易,一旦付款便拉黑失联。或谎称“账号被冻结需解冻”,要求缴纳“保证金”“验证费”。
兼职刷单诈骗:以“在家兼职赚钱”“高额佣金”为噱头,先让受害人完成小额任务并返还少量佣金,获取信任后,引导参与大额“垫付单”,随后以“任务未完成”“系统故障”等为由拒不返款,甚至要求继续充值“解冻”。
冒充客服诈骗:诈骗分子冒充电商、快递客服,以“商品质量问题退款”“快递丢失赔偿”等为由,诱导学生点击链接下载虚假APP或提供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盗刷资金。
冒充熟人诈骗: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仿冒同学、老师、亲友的头像和昵称,以“借钱应急”“代缴费用”“帮忙转账”等理由要求汇款,或通过电话、短信冒充熟人编造紧急情况催促转账。
网上贷款诈骗:以“无抵押、低利息、秒到账”为幌子,要求先缴纳“手续费”“保证金”“工本费”,或诱导下载虚假贷款APP,骗取费用后失联。
冒充公检法诈骗:不法分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洗钱”“身份信息被盗用”等为由,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出示虚假“通缉令”“逮捕证”,要求配合“秘密调查”,诱导将资金转入所谓“安全账户”,实则骗取钱财。
三、家长需做好监管工作
不透露手机支付密码:家长务必保管好自己的手机支付密码,不将支付密码透露给未成年孩子,避免孩子因缺乏判断力而进行不当支付。同时,关闭免密支付功能,设置支付限额,增加支付安全性。
加强教育引导:与孩子多沟通交流,普及电信诈骗的常见类型、手段和防范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孩子深刻认识到电信诈骗的危害,提高孩子的防骗意识。
关注孩子上网行为:了解孩子经常浏览的网站、使用的APP和参与的网络活动,限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孩子沉迷网络。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点击不明链接,不透露个人隐私信息。
管理好孩子资金:妥善管理孩子的零花钱、压岁钱等资金,不要让孩子持有过多现金或银行卡。告知孩子银行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醒孩子不要随意向他人转账汇款。
下载安装反诈软件:带头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功能。教会孩子如何使用该APP,让孩子了解APP的功能和作用,如来电预警、短信预警、举报功能等,提高孩子的防诈能力。
四、孩子需做到以下几点
不轻信:对陌生来电、短信、链接、二维码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尤其警惕“低价”“返利”“紧急求助”等话术。
不透露:坚决不向他人泄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要求提供此类信息。
不转账:凡是要求私下转账、汇款到“陌生账户”“安全账户”的,一律拒绝;遇到亲友借款、代付等情况,务必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当面核实。
要报警:一旦发现疑似诈骗或不幸被骗,立即保存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拨打110或96110反诈专线报警,并及时告知家长。
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而充实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