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即将结束,神兽们即将归笼,又将进入手足口病发病高发季节,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升高。温馨提示,家长和老师们要多关注孩子手、足、口等部位的症状表现,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 16型(Coxsachievinus Al6,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uirus 71,EV71)感染最常见。近年部分地区CoxA6、Cox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功能。
由于肠道病毒分布广泛、传染性强,多数人在婴幼儿时期已经感染当地流行的几种
肠道病毒,到青少年和成年时期,多数已通过感染获得相应的免疫。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口鼻分泌物、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患者的黏膜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接触由其污染的手、旧日常用具、衣物及医疗器具等均可感染。其中,污染的手是传播中的关键媒介。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痛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少数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且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普通型手足口病多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肠道病毒如Cox A6、Cox A5、Cox A10 等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在病后 2~4周内可出现脱甲的症状,这种指甲变化可自行缓解,新甲多于 1~2 个月长出。
(二)重症病例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 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疫苗接种】
接种EV71疫苗是目前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多达30余种,其中EV71是引起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主要“元凶”。因此,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EV71疫苗对接种者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对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效力在90%以上。需要注意的是,EV71疫苗只能预防由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等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疫苗一样,由于个体差异,接种疫苗后不一定产生100%的保护效果。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时间一般为14天左右,如果在此期间感染了病毒或者已经处于疾病潜伏期,疫苗是不能够产生保护作用的。
除此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还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手足口病。
(1)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
(2)保持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游玩回家后、进食前、如厕后,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回家后、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平常可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接触病人及污染物后应选择合适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洗手。
(3)减少聚集。人群聚集、接触频繁,容易传播手足口病,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环境通风。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清洁消毒。接触频繁部位、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奶具、餐具等要煮沸消毒;衣物、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