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27岁烈士遗物入馆,让 “国家太平” 永存

来源:闽侯县 发布时间: 2025-07-10 23:38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7月8日,革命烈士张章凎的外甥潘卫兴将珍藏多年的革命文物——一本泛黄字典一本物理学习教材一张光荣烈士纪念证捐赠给闽侯县博物馆。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承载革命烈士光辉跌宕的一生,也见证那段惊心动魄的“红色历史”。

 “叶定侯同志的烈士证书,是我之前在孔夫子旧书网拍下来的。其余两件都是我舅父张章凎的遗物,特别是字典内页褪色的钢笔字迹‘国家太平’四个字,这可以说是舅父用生命践行的誓言。”捐赠仪式上,潘卫兴轻轻抚摸着字典,声音哽咽。据他说,舅父张章凎极其聪明、机智,曾多次获得上级组织的表扬。革命时期,为做到准确无误传达上级指令,他会利用学生字典、物理教材等作为特殊的“笔记本”,采用英文字母编辑密码,记在书上。


字典上的“国家太平”四个字是张章凎一生夙愿


在这本张章凎生前留下的字典里

有他用钢笔写的“国家太平”四个字


  经历过苦难的人,更明白这四个字背后的分量,这是一位立志报国,时刻决心为国家和民族舍弃生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这些遗物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字典里的党员初心、教材中的密码,无不彰显革命者的智慧与忠诚。”县史志室相关负责人感慨。


张章凎烈士遗物——一本泛黄的民国时期的学生模范字


  1921年,张章凎烈士出生于闽侯县南通镇廷宅村的普通农民家庭。1939年,18岁的张章凎在福州私立福建学院附中求学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彼时的中国,外有日寇侵略,内有反动派压迫,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历史上最为深重的危难。据说,在张章淦加入组织,接受考察的过程中,有上级问他:“你是一个独子,你家庭同意你参加吗?”。他决然说道:“现在中国人民都在遭难,日寇国民党汉奸到处残害百姓,民不聊生,还能顾及什么独子!人民无法解除苦难,就是十个儿子也要卖尽死光的。”这句铿锵誓言,成为他短暂而壮烈人生的注脚。


  入党后,张章凎首先担任省委和庄征之间的通信员,在1942年初被调上山担任省委交通联络员。熟悉地理的张章凎,是当时党员干部最为倚仗的“救命员”。他凭借精湛的雕刻技艺,为省委镌刻关防印章、伪造证件,护送同志穿越国统区封锁线。“舅父当年镌刻关防印章的刻刀,如今已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成为我省革命历史和红色记忆的有力见证。”潘卫兴说。


张章凎烈士遗物——物理学习教材


  1943年,福州地区革命高涨,官烈、兔耳山、十八重溪、五虎山等一带,山高林密岩洞多,是天然理想的游击区。其中的五尖岩、观音岩、滴水岩、猴岩洞等地不但是闽中游击队司令部驻地,也在之后成为福建省委机关驻地。张章凎经常化装成农民、工人、学生、职员等身份,深入山区、农村、城镇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在永泰、福清、闽侯及南平、莆田、泉州等地建立起交通线,向各地党组织传达中央及省委指示,还经常护送省委、闽中、闽江工委等领导去各地活动。


  “正是由于舅父在闽江沿岸建立秘密交通线,为此后轰动福州的水警部队兵变、福州海关布案等重大行动奠定基础,其事迹后被改编为电影《地下航线》,被誉为闽江上的‘红色生命线’。”潘卫兴自豪地说。


叶定侯烈士家属的光荣纪念证书


  1947年春,张章凎调到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工作,参与创建南通游击区。次年五月,他在南通游击区不幸罹难,年仅27岁。1956年,张章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捐赠遗物,是希望更多人记住:今天的‘国家太平’,正是千千万万‘张章凎’用青春换来的。”潘卫兴如是说。


如今,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

将被保存在县博物馆

77年的岁月已然过去

那抹淡去的“国家太平”

依然如炬如火

 

照亮着每一名共产党员炙热的来路和初心